- 报刊
- 现代
- 民国
- ............................
- 古籍
- 国外收藏
- 国内保存
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资治通鉴 全12册/中华国学文库 PDF文件 中华书局2013
价 格:¥ 22
售出: 件
商品详情
支付成功后自动显示下载链接 注⚠️:如未显示下载链接,请加V联系客服(右上角-联系方式) 或电邮至yishuyuan@foxmail.com,可能更快得到回复 注⚠️:电子资料,不保证任何质量及内容问题,已耗工时,售出不退,请看好再拍,附图参阅。 资治通鉴 全12册/中华国学文库 2013 PDF文件《中华国学文库:资治通鉴》PDF电子书全12册,由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
《中华国学文库:资治通鉴(套装1-12册)》是中国古代知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极成就,是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国学文库本以点校本为基础,改为简体横排,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阅读的可靠版本。 书目: 资治通鉴(第八册)中华书局2013.pdf 资治通鉴(第二册)中华书局2013.pdf 资治通鉴(第九册)中华书局2013.pdf 资治通鉴(第六册)中华书局2013.pdf 资治通鉴(第七册)中华书局2013.pdf 资治通鉴(第三册)中华书局2013.pd 资治通鉴(第十册)中华书局2013.pdf 资治通鉴(第十二册)中华书局2013.pdf 资治通鉴(第十一册)中华书局2013.pdf 资治通鉴(第四册)中华书局2013.pdf 资治通鉴(第五册)中华书局2013.pdf 资治通鉴(第一册)中华书局2013.pdf
《中华国学文库》的出版缘起,要从九十年前说起。1920年,中华书局在创办人陆费伯鸿先生的主持下,开始编纂《四部备要》。这套汇集三百三十六种典籍的大型丛书,精选经史子集的“最要之书”,校订成“通行善本”,以精雅的仿宋体铅字排印。一经推出,即以其选目实用、文字准确、品相精美、价格低廉的鲜明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国人研治学问、阅读典籍的需要,广受欢迎。丛书中的许多品种,至今仍为常用之书。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倡导系统整理中国传统文献典籍。六十馀年来,在新的学术理念和新的整理方法的指导下,数千种古籍得到了系统整理,并涌现出许多精校精注整理本,已成为超越前代的新善本,为学界所必备。同时,随着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快速发展,全社会对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一一国学,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让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得到继承和创新,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和弘扬,普惠全人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当此之时,符合当代国民阅读需要的权威的国学经典读本的出现,实为当务之急。于是,《中华国学文库》应运而生。
《中华国学文库》是我们追慕前贤、服务当代的产物,因此,它自当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一、《文库》所选均为中国学术文化的“最要之书"。举凡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类基本典籍,只要是公认的国学经典,皆在此列。
二、《文库》所选均为代表当代最新学术水平的“最善之本”,即经过精校精注的最有品质的整理本。其中既有传统旧注本的点校整理本,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也有获得学界定评的新校新注本,如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总之,不以新旧为别,惟以善本是求。
三、《文库》所选均以新式标点、简体横排刊印。中国古籍向以繁体竖排为标准样式。时至当代,繁体竖排的标准古籍整理方式仍通行于学术界,但绝大多数国人早已习惯于现代通行的简体横排的图书样式。《文库》作为服务当代公众的国学读本,标准简体字横排本自当是恰当的选择。
《中华国学文库》将逐年分辑出版,每辑十种,一次推出;期以十年,以毕其功。在此,我们诚挚希望得到学术界、出版界同仁的襄助和广大读者的支持。
中华书局自1912年成立,至今已近百岁。我们将《中华国学文库》当作向中华书局百年诞辰敬献的一份贺礼,更是向致力于中华民族和平嵋起、实现复兴大业的全国人民敬献的一份厚礼。我们自当努力,让《中华国学文库》当得起这份重任,这份荣誉。
《标点本 资治通鉴》出版说明:
资治通鉴是我国著名的古典编年史。作者司马光(一〇一九"一〇八六年〕和他的重要助手刘恕、刘敛、范祖禹等人根据大量的史料,通盖采用资料,除正史以外,所采杂史多至二百二十二种。花了十九年的时间,才把从战国到五代(公元前四〇三一公元九五九年)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编写成年经事纬的巨著。
通鉴一向为历史学者所推崇,有很多人摹仿它,,写成同样体裁的编年史;它在祖国的历史编纂学上曾起过巨大的影响。固然由于时代局限,这部古典历史著作已不能满足我们现在的要求,但司马光等人毕竟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以及文字的剪裁、润色等方面下过一番工夫,它仍然是祖国文化遗产里的重要典籍,因此有必要把它标点重印出 来,以供学习历史的人们做参考。通鉴自从宋朝以来,有很多刻本。这次标点排印的是根据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注本。因原刊本已不易购得I只好用趄刻本来代替。原因是:这个本子有元朝著名学者胡三省的注文,对1于阅读通鉴有很大的帮助;它把司马光的考异散注在正文之下而不单独刊行,阅读起来也比较方便。而且章钰曾根据胡三省本,并参考了以前人校过的苤、盂、II本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现在我们根据同一刻本标于把拿篮的校记择要附注在正文之下,这样,苤、 的长处就汇集在一起了。 外,我们也增添了一些校注以及其他方面的加工, 分段 :号〈―〉、曳引号〈一一〉和疑叹号(?!)以般现在通用的标点符号,在标点这部书时都使用法,需要在这里说明。 凡谥号、尊号,不论名词长短,一律加标号,如“左趄高皇帝”、“文惠皇后”、“从天生大突厥天下贤圣元子伊利居 卢设莫何沙钵略可汗”。非真实姓名而习惯上巳用作一人私名者,加标号,如“圯上老人”、“角里先生”、“赤松子”、“南郭先生”。爵名如“—”、“魏公”、“淮阴侯”、\“奉春君”之类,在爵衔之上有的冠以地名,有的冠以封号,为求统一起见,一律于爵衔之旁加标号。惟如“魏主赛”、“莲主悝”之类,因“主"字为泛称,故不加标号。有的人名和官名,习惯上往往连在一起称呼,则作为一个名词,连同官名加标号,如“师尚父”、"王子比干”、“3 马穣苴”等是。也有在人名之上加封爵的,则分别在封爵与名字之旁加标号,如“屈侯鲋”、"嵬王诃”等是。
(二)地名标号
凡地名,不论所指区域大小,一律加标号,如“中华”、“露,、“山南道行盒”、“广通渠”、“临春阁”、“献’。 “翘”如果专指“黄拽”,“江”如果专指“;^",也加上标号,一般泛称江河,则不加标号。
凡民族专名,同地名一样的加标号;但有时民族专用名词变为普通名词,则不加标号。如“趄”专指匈返,“蓥”专 指肚蓥,加标号;一般泛称的胡番,不加标号。
(三)代名标号 朝代名有时加次序、方位及统治者的姓氏以示区别于其他同名的朝代,则连同所添之宇加标号,如“前这”、“巵这"、“链”、“魏”、“拓跋魏”、“李唐”、“后唐”、“態”。
(四)书名标号 凡简称的书名,如“五&志’’、指陏书中的某一志。“旧传”,指旧唐书中的某列传。仍加书名标号;简称书的作者及其所作之书,如“逛至”、指匪馳。“逛毐”,指赶中的某一志。则加人名标号及书名标号。 歌舞名词,加书名标号,如“五夏:@、皿、―、需夏、肆夏。二舞:苤、茜二舞。”
(五)引号 凡比较特殊的事物加引号,如“杨素造大舰,名曰‘五 牙’,上起楼五层,容战士八百人;次曰‘黄龙’,置兵 百人。” 一般人常说的成语也加引号,如“文士元万顷等常于北 0候进止,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通鉴正文及考异引书,均加引号;胡三省注引书,—般
不加引号。 “臣光曰”、“这星曰”、“逛厘曰”等议论按语’低两格 排,不加引号;论中引文,则加用引号。
(六)分段 原书一卷中每年提行,一年中依事分段,各空一格。现将年份独立成一行,顶格排印。年下纪事,每段一律提行,首行低两格排印,加标“1”“2”“3”“4”等号码,借以保存原来分段面目。至每事细为分段,则不标号码,表示是此次标点者所加。但趄刻分段,间有应空格而不空格,也有不应空格而误空格处,现在都纠正过来。
二、选录章钰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作注 章钰以胡刻通鉴为底本,曾校勘过宋刊本通鉴九种,塞廷简称为十二行本,甲、乙十五行本,十四行本,甲、乙十六行本,甲、乙十一行本,传校北宋本。参校过明刊本通鉴一种,即孔天胤本,雜简称为孔本。并参阅张敦仁资治通鉴刊本识误、张瑛资治通鉴校勘记章钰以罡校、道査校代表以上二书。及熊罗宿胡刻资治通鉴校字记等书,写成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三十卷,校出胡刻通鉴中的很多错处;据章钰统计,翅刻“二百九十四卷中,脱、误、衍、倒四者,盖在万字以上,内脱文五千二百馀字,关系史实为尤大。” 免责申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