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刊
- 现代
- 民国
- ............................
- 古籍
- 国外收藏
- 国内保存
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 中国美术史 全12册/王朝闻 PDF彩图高清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价 格:¥ 24
售出: 件
商品详情
中国美术史 全12册/王朝闻 2011 彩图版《中国美术史》是论述中国美术和与之相应的中华民族审美意识自发生以至清末发展演变史的专著,由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雕塑家王朝闻任总主编。以时代先后为序,分列11卷,加附卷《年表索引卷》共12卷。全书约500万字,彩色图版及线描插图、图表和黑白图片各近5000幅,图文并茂,体大思精,是我国20世纪规模*、最有力度的多卷本中国美术史巨著。 此书系艺术学科国家重点项目,总主编由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雕塑家王朝闻担任。组织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院以及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研究单位、文博单位的美术史论家100余位共同编撰。这些各研究领域中的佼佼者在统一部署下各效专攻,反复磨砺,数易其稿,全书历经17年始全部完成。 本书的编写过程,也是对史料重新研究的过程。尽管存在时间和学术水平的限制,但作者王朝闻和邓福星力求对新问题有所发现,使他们的认识逐渐接近中国美术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所创造地向读者作出交代,交代他们所掌握的史的规律性,是通过哪些有代表性的现象体现出来的。如果读者能对作者的认识成果提出认真的批评,使他们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发展,那就有可能创造条件使作者的劳动成果与他们的期待更相接近。 《中国美术史》12册书目: 中国美术史 1 原始卷 中国美术史 2 夏商周卷 中国美术史 3 秦汉卷 中国美术史 4 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美术史 5 隋唐卷 中国美术史 6 宋代卷 中国美术史 7 宋代卷 中国美术史 8 元代卷 中国美术史 9 明代卷 中国美术史 10 清代卷 上 中国美术史 11 清代卷 下 中国美术史 12 年表索引卷 ▲《中国美术史》是论述中国美术和与之相应的中华民族审美意识自发生以至清末发展演变史的专著,以时代先后为序,分列11卷:原始卷、夏商周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代卷(上)、宋代卷(下)、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上)、清代卷(下),加附卷《年表索引卷》,共12卷。全书约500万字,彩色图版及线描插图、图表和黑白各近5000幅,图文并茂,体大思精,是我国20世纪规模最大、最有力度的多卷本中国美术史巨著。 媒体视点: 穷近百史家之力历十七寒暑之功 由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雕塑家王朝闻任总主编的国家艺术学科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近期由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出版。该书的出版座谈会于今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由国内外近百名美术史家历时17年编写的《中国美术史》全书12卷,约500万字,收有近5000幅彩色和大量插图,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对各个时代的中国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现象进行了研究,全面展示了中国美术上自史前下至清末的发展面貌,揭示了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按总主编王朝闻先生的话说,“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中华民族与他们所创造和接受的美术之间的审美关系发展史”。 到会的专家认为,《中国美术史》的创见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代表了我国美术研究的最新最高研究成果。其规模之大、包容之广、研究之深入以及出版之精美,都超过以往所有同类著作,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一部中国美术史,堪称20世纪中国美术史之最(光明日报2001年1月11日) 《中国美术史》:磨剑十七载巨轶十二卷 20世纪的一百年中,先后出版了数十部《中国美术史》,最后一部是2000年底由王朝闻任总主编、邓福星任副总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美术史》。该书由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2卷,500万字,6000幅图板,可谓大部头;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编写,堪称大规模;从开始编撰到出版历时17年,确乎旷日持久。这是20世纪编撰历时最长,编撰人员最多,成书规模最大,学术水准最高的一部中国美术史。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早有一个夙愿,就是修一部时代需要的、比较全面、系统的中国美术史。1983年起,王朝闻先生不顾年迈,以“朝闻道,夕不甘死”的精神率领近百名美术史家集体攻关。王老一再提醒大家,一部科学著作独立的价值就在于它不可代替的特殊性,我们不能不超过前人,因为前人没有我们这样的条件。后人可能会超过我们,但后人不能代替我们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在一次次的编撰会议上,王老一方面鼓励大家积极开展学术争论,他戏称为“挑拨离间”,一方面反复强调协作精神,强调相互尊重,发挥集体攻关的优势,强调在学术上应该有所突破,应该具有不同于以往美术史书的学术特点。 以审美关系为主线是这部美术史书的特点之一。即把中国美术史看成是中华民族与其所创造和接受的美术之间的审美关系的历史,看成是由历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发展史。 以审美关系为主线撰写美术史,正如该书编委、“清代卷”主编薛永年所说:“这不仅在国内未曾有,即使在研究方法众多的西方同行中也无人尝试。”难度可想而知。例如原始美术,不能满足于考古,重点要研究审美关系,如是什么原因使新石器不只符合实用的需要,而且符合审美需要?石器的造型特征、审美属性是怎样表现的?已经形成的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审美趣味,怎样以多种形态体现在非石器的其他产品上?怎样作用于陶器设计?陶器的美怎样为铜器所继承和发展?要写出特色,就必须认真研究这些关系。由于各卷都围绕审美关系解决难题,因而在编写中能够在众多的主客体之间把握住了美术史的多样统一。 与主线紧密相关的是方法,全书的写作方法可用16字来概括,即“以论带史、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在王老的启发下,经过多次讨论,编撰者一致认为:既不能以史料代史学,更不能以论代史,史与论是一种辩证关系,双方中的一方不能离开对方,离开对方它自己也不存在;在研究过程中,既离不开具有宏观意义的一般理论作为研究的起点,又不能不归结为从具体史实所得出的理论判断;既从史料的实际出发,又不满足于史料的汇集,研究对象的特征对史和论都起着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 这部《中国美术史》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在研究过程中造就了一批美术史家。正如王老所说的那样:“编写过程就是研究过程,研究过程就是提高过程,也就是创造美术史家的过程。”事实证明,集体攻关对个体的美术史家的成长有着不可代替的优势,个体在同一目标下,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经过十几年的磨炼,涌现出一批美术史家。副总主编兼原始卷主编邓福星,夏商周卷主编李松,秦汉卷主编顾森,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主编陈绶祥,五代两宋卷主编徐书城、徐建融,元代卷主编杜哲森,明代卷主编杨新、单国强,清代卷主编薛永年、蔡星仪,编辑部主任刘兴珍现今都以其学术成果为美术界所公认,已是学业有成的美术史家和学术带头人。近百名撰稿人也逐渐成长为专家学者。 磨剑十七年,时间似乎长了些,但十二卷巨轶和一批美术史家的造就,足以成为美术史学史上的重要收获。(《光明日报》2001年5月16日) 中国美术史中的翘楚之作 时至今日,我国已编写出版了数种版本的中国美术史专著,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日前出版的《中国美术史》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扛鼎之作,是我国20世纪规模最大、最有力度的多卷本美术史巨著。 《中国美术史》作为80年代确定的艺术学科国家级重点项目,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承担,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雕塑家王朝闻先生任主总编,著名美术史论家邓福星先生任副总主编,荟萃中央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馆以及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研究单位、文博单位百余位学术界颇有造诣的学者、专家耗时17年共同完成的。 本书具备如下特点: 一、图文并茂,体大思精。本书内容包括从史前到清末的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和建筑等造型艺术的各个门类,以时代先后为序,共12卷,全书约500万字,线描插图、图表和黑白3000余幅,彩色图版近4000幅。 二、观点新颖,方法独到。本书不仅第一次详尽而系统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美术的全貌,探讨了美术各门类的渊源,不同时代的流变兴衰和各种风格流派及艺术思潮发展的内在规律,还以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为纲统摄一切美术现象,提出了一整套有独到见解的美术史观。它不仅在许多课题上弥补了美术史研究的空白,而且以其全新的研究方法开启了美术史研究的一代新风。 三、特色鲜明,方便实用。为便于读者掌握美术史的发展脉络,编写者对各个时期的美术现象均做了高度的概括。如对明代美术,不只进行了时代的分期,而且分流派做了介绍,并极其洗练地总结了明代美术的三个特色:文人画成为主潮流,主要体现在文人画诸特征的尽情阐发和文人画体系的完善;工艺美术的文人化,反映最明显的是文房清玩,其装饰美感的重要性已逐渐凌驾于实用功能之上;美术中世俗情趣的渗透,直接披露当时现实社会的世俗日常生活和商业市民的审美趣味。以此治美术史,自然会给读者莫大的帮助。 ▲《中国美术史作者》王朝闻先生二三事: 2004年11月11日晚,王朝闻先生96岁,从容地远游了。这个一如既往的冬日,由此永远让人伤心感怀。学界痛失一位泰斗,我们失去了一位可敬的老师。从今,学有疑义可问谁?
王朝闻先生童年时原名昭文,“郁郁乎文哉”之意,是注定要为中国文化奋斗一生的。王朝闻先生后来取《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语义更名王朝闻,更是表示以对真理不懈的追求为天职。其实,崇尚真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天然属性,孔子早就说过“士志于道”,斯言矣!难得的是,心中的理想一辈子不离不弃,矢志的追求能不屈不挠,也即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王朝闻先生早就著作等身,晚年仍以“夕不甘死”之语自勉,天天黎明即起,奋笔写作。王朝闻先生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创见,已经影响了新中国五十多年来的几代美术工作者。他以身后几十部几达千万言的著述,成就了一座学术丰碑。
王朝闻先生生于四川省合江县,1927至1930年在成都求学期间已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还写过剧本和中篇小说。1932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雕塑,这一时期创作的木刻《三等车厢》曾参加上海“春地美术研究所展览会”,受到鲁迅先生关注。1937年日寇入侵,他放弃未完成学业参加“浙江流动剧团”,画了大量抗日宣传画、连环画和漫画。1939年在成都任艺专教员期间,创作了许多反映战生活的连环画、速写和文学作品。由重庆赴延安的前夕,曾选两三年所作百余幅作品交友人拟转到香港出版,但因太平洋战争不幸全部散失。
1940年,王朝闻先生经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赴延安。先在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工厂制作雕塑,后到美术系任教。期间创作了毛泽东像、斯大林像、鲁迅像等许多雕塑和速写作品,又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大型毛泽东浮雕像。该作品虽已被胡宗南军队捣毁,但作为解放区美术的代表作之一将永远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一页。
后来,王朝闻先生在华北联合大学(后改为华北大学)美术系任教,曾创作张家口解放纪念碑,因张家口失守而中止。在良乡一起与华北大学师生待命的纷乱中,他还完成了《民兵》的草稿。解放以后,他为《毛泽东选集》创作了毛泽东浮雕像,为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了圆雕《刘胡兰》,以及圆雕《民兵》等作品,这些都成了新中国美术的代表作之一。他首先是艺术创作的实践者,在他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雕塑是很重要的一章。
1941年,王朝闻先生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了文艺短论《再艺术些》,以反对公式化概念化倾向的鲜明态度引人注目。这也是他的第一篇文艺评论,已为以后从事文艺评论和美学研究埋下了伏笔。1949年春开始,他在《进步日报》、《人民日报》、《文艺报》等九家报刊发表美术评论,十月个内连续发表文章五十二篇,产生了很大影响,1950年结集成为《新艺术创作论》。其后,他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讲授创作课及讲授全校文艺理论创作方法课程,兼任《人民美术》主编,开始往文艺理论研究转向。
从1949年到1966年的十七年期间,他共出版了六本论文集。继影响广泛的《新艺术创作论》之后,有《新艺术论集》、《面向生活》、《论艺术的技巧》、《一以当十》、《喜闻乐见》、《隔而不隔》等。他的文艺评论以造型艺术为主,也广泛涉猎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艺、摄影等领域。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融为一体。他的理论发现,源于直接和间接的审美经验,以鲜明的个性,独特的见解和生动的文风为人喜闻乐见。这些论著,在新中国的文学艺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1961年开始,他着手组织全国美学界的学术骨干主编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期间多次到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演和组织座谈,了解教学需要和学子的审美兴趣。《美学概论》自1981年出版以来,已印行29次,在我国当代美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朝闻先生1980年完成的红学专著《论风姐》,源于“文化大革命”被迫停笔时期对极“左”思潮之下种种形而上学现象的观察和冷峻思考。在其后20多年中,他对美学理论的研究更趋系统和深入,研究对象不局限于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而更注重审美关系和理论规律的揭示,注重从现实美、艺术美和审美心态角度阐述真知灼见。这期间出版的著述有《开心钥匙》、《再再探索》、《不到顶点》、《了然于心》、《审美的敏感》、《似曾相识》、《会见自己》、《审美谈》、《审美心态》、《雕塑雕塑》等,在关于艺术的审美特性和现实的审美关系方面,阐述了自己独特而且系统的见解。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在于探讨审美关系中的审美特征,特别是审美主体心态的研究。
王朝闻先生担任过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副院长,美术理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等职。在众多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中,仍抓紧一切间进行研究和写作。晚年出版的著述除上面所说,尚有论文集《东方既白》、《一身二任》、《趣与悟谐》、《断简残篇》,专著《〈复活〉的复活》、《神与物游》、《吐纳英华》,《石道因缘》等。1998年,《王朝闻集》22卷出版,汇集了他在六十多年间的主要著述。这一段时间,他主编了《中国民间美术全集》14卷、《中国美术史》12卷、《八大山人全集》5卷,这些规模庞大的学术著述汇聚了学界的综合成果,代表着中国当代学术领域的进展,它们的出版为我国当代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七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王朝闻先生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务长、《美术》杂志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等职。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是他在五十年前受命筹建。他是一个富于实践品格的美学家,一个具有真知灼见的文艺理论家,一个把一生光和热都献给了中国文化建设的学者,在中国文化艺术和学术建设许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坚持真善美的艺术理想,强调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一生坚持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他以众多成果,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是当代中国一座永远的学术丰碑。 免责申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