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书苑官方网站
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百家 [257]
文学文化 [1002]
诸子百家 [20]
名人文集 [116]
四库全书 [6]
敦煌文献 [27]
诗词戏曲 [100]
笔记小说 [50]
琴棋茶花 [12]
家谱族谱 [11]
社科综合 [23]
百科全书 [9]
哲学宗教 >>
佛教 [115]
道教 [38]
玄易堪舆 [58]
哲学 [47]
书画钻刻 >>
绘画艺术 [94]
书法篆刻 [36]
石窟雕刻 [5]
收藏鉴赏 [121]
建筑装饰 [30]
工艺美术 [33]
其它综合 [2]
医学类 >>
中医书籍 [544]
西医书籍 [4]
报刊杂志 >>
现代 [9]
民国 [53]
古籍善本 >>
国外收藏 [12]
国内保存 [20]
地理方志 >>
地理方志 [18]
金石考古 >>
墓志壁画 [53]
文献刊物 [246]
中华中医昆仑 全15册 2012高清 150位中医药学家传记
价      格:¥ 45
售出: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SSID
百度网盘 1.6G PDF
 
商品详情

中医昆仑.jpg


中华中医昆仑 全15册 2012高清 150位中医药学家传记

《中华中医昆仑》PDF电子书全15册,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出版。

《中华中医昆仑》是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专家编辑出版的传记丛书,全书共15册、500余万字。这是一部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典藏价值的传世著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广大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医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中华中医昆仑》是一套具有历史、学术、文化、实用、典藏价值的传世著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中医师坚定中医信念,培养医风医德,提高中医技艺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中华中医昆仑》为我国近百年来150位中医药学家的传记丛书。

《中华中医昆仑(第1集)》记载了张锡纯、丁甘仁、萧龙友、王朴诚、曹炳章、恽铁樵、冉雪峰、谢观、施今墨、汪逢春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2集)》记载了孔伯华、黄竹斋、吴佩衡、蒲辅周、陈邦贤、李翰卿、李斯炽、姚国美、陆渊雷、张泽生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3集)》记载了时逸人、张梦侬、叶橘泉、王聘贤、陈慎吾、邹云翔、赵炳南、承淡安、余无言、刘惠民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 医术专长、 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4集)》记载了岳美中、沈仲圭、秦伯未、赵锡武、韦文贵、程门雪、黄文东、赵心波、董廷瑶、吴考槃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5集)》,传主有章次公、石筱山、陆南山、张赞臣、李聪甫、刘绍武、陈存仁、朱仁康、陆瘦燕、姜春华等10人。
《中华中医昆仑(第6集)》记载了韩百灵、高仲山、李克绍、王鹏飞、刘春圃、金寿山、哈荔田、何世英、周凤梧、干祖望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7集)》记载了关幼波、王为兰、任应秋、罗元恺、祝谌予、杨医亚、郭士魁、何时希、耿鉴庭、俞慎初等1 O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8集)》记载了裘沛然、顾伯华、江育仁、门纯德、邓铁涛、刘渡舟、尚天裕、失良春、李玉奇、程士德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9集)》记载了尚志钧、赵绍琴、董建华、米伯让、李辅 仁、张珍玉、班秀文、颜正华、于己百、颜德藜等10人的生 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10集)》记载了路志正、方药中、王乐匋 、黄星垣、谢海洲、余桂清、何任、王子瑜、程莘农、陈彤云等1 O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11集)》记载了焦树德、张作舟、张琪、李寿山、张镜人、王绵之、方和谦、印会河、王玉川、蔡小荪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12集)》记载了李振华、马继兴、王嘉麟、宋祚民、刘弼臣、王雪苔、刘志明、吴咸中、李今庸、任继学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 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13集)》记载了裴学义、王宝恩、周霭祥、贺普仁、唐由之、赵冠英、许润三、金世元、陆广莘、刘柏龄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14集)》记载了徐景藩、吉良晨、吴定寰、沈自尹、王孝涛、张灿呷、周仲瑛、强巴赤列、张代钊、李经纬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中华中医昆仑(第15集)》记载了郭维淮、柴松岩、苏荣扎布、陈可冀、李济仁、夏桂成、郭子光、巴黑·玉素甫、张学文、陈介甫等10人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医术专长、医风医德、养生之道和突出贡献。

目录
《中华中医昆仑(第1集)》
 张锡纯卷
  秋闱不第大器晚成于医名
  行道救人实验派大师杰出代表
  志行高洁济世活人愿力大
  丁甘仁卷
  理想的确立——巨匠成长之始
  “医为仁术”——毕生的座右铭
  爱国如饥渴——儒医的拳拳之心
  力挽狂澜——擎起捍卫中医的大旗
  萧龙友卷
  四诊合参尤重问
  医须识药药应良
  医道古朴医风淳
  中西汇参说病名
  脉象卦象细钻研
  单方验方简而廉
  临床勤思疗效显
  ……
  王朴诚卷
  恽铁樵卷
  曹炳章卷
  冉雪峰卷
  谢观卷
  施今墨卷
  汪逢春卷
《中华中医昆仑(第2集)》
 孔伯华卷
吸古纳今自成一家
   为民救病为国救医
  精于辨证随证制宜
参透病机出神人化
温杂兼举全科大家
倾力兴学薪传华夏
黄竹斋卷
忧天下急存亡丹心赤胆
弘国医融中西兼收并蓄
真名士自风流淡泊为怀
倡三阳三阴钤百病之说
效仲景倡科学忧乐天下
考针灸证经穴铜人腧要
舞银针降风魔针药并用
小草药见奇效屡起沉疴
纳百川慎笃行大音稀声
吴佩衡 卷
蒲辅周 卷
陈邦贤 卷
李翰卿 卷
李斯炽 卷
姚国美 卷
陆渊雷 卷
张泽生 卷

 


《中华中医昆仑(第3集)》
时逸人 卷
一代宗师育人为本
融贯中西 走创新之路
伤寒温病一炉熔
注重临床疗效第
三心仁术 德高医精
于承父业 志者事成
二代名医 学贯中西
创中医肾脏病学
千古疑案话厥阴
张梦侬 卷
医为己任 孜孜求真
博釆众长 独树一帜
古法新用 汇通中西
亦药亦针 善用吐法
师古不泥 善于创新
精医通奥 方简法明
药食同源 上工之术
叶橘泉 卷
王聘贤 卷
陈慎吾 卷
邹云翔 卷
赵炳南 卷
承淡安 卷
余无言 卷
刘惠民 卷
《中华中医昆仑(第4集)》
岳美中卷
虚心勤奋自学成名
经方大师屡起沉疴
重视辨病善用专方
有胆有识有方有守
老年医学开拓创新
立足经典引领学术
振兴中医中流砥柱
中医使者载誉亚欧
传道解惑呕心沥血
尊师重友诚恳待人
醇雅诗情寄意言志
沈仲圭卷
名医门下自觅径从流溯源初闻道
哺育桃李勤耕耘提携后学重基层
主张寒温本一体温病成一家
化整为零勤写作百万著述惠杏坛
渊博融通造诣深精于杂病除难症
……
秦伯未 卷
赵锡武 卷
韦文贵 卷
程门雪 卷
黄文东 卷
赵心波 卷
董廷瑶 卷
吴考槃 卷
《中华中医昆仑(第5集)》
章次公卷
薪火相传教泽绵长
同道交谊相得益彰
寒温统一经时交融
崇古不泥博采众方
衷中参西革故鼎新
平民医生淡泊名利
奇人奇药难得高士
学术争鸣遭遇挫折
石筱山卷
武术伤科起风尘一理贯之立门庭
临床治伤夺天工患若知觉骨已拢
伤科秘要重气血痰湿论治勘虚实
博古通今鉴医理擅用药对创新方
广搜博釆治学严不囿门户集众长
薪火相继有人传百年大业葆青春
陆南山卷
光明使者学术先驱
……
《中华中医昆仑(第6集)》
韩百灵卷
少年立志 攻读岐黄
学贵精专 誉满龙江
勤勉从教 严谨治学
博采古今 辨治百病
功善百术 专攻一艺
学术思想 一代风范
著述不辍 老而弥坚
百岁名医 益寿延年
高仲山卷
愿为良医济世负笈南下求学
中医需要振兴振兴必须奋斗
位卑未敢忘国忧忍辱负重志不移
祖国喜庆新生古树重放新葩
传承岐黄古训教书育人不倦
制订行业标准维护中医声誉
中西论战化干戈团结御侮为中华
借近代科学成果倡中华大医学观
梨杏相同天职灵肉皆需健康
《中华中医昆仑(第7集)》
关幼波卷
承袭祖志 达儒明医
智胆折肱 扶危救厄
博采众长 因明而名
气血辨证 病机之本
痰瘀之说 医治怪病
锐意创新 大家风范
医治未病 保健养生
创办医馆 弘扬国粹
王为兰卷
艰难立业
温病咼手
治痹专家
力撼沉痼
圆活巧治
医德可范
任应秋卷
江畔学子
《中华中医昆仑(第8集)》
裘沛然 卷
国事蜩螗志在医
精奇巧博起沉疴
读书苦乐有乘除
医道精微*难知
焰续灵兰绛帐开
淡定从容颐天年
良医人世良相心
顾伯华 卷
顾氏外科 家学渊源
学医立志 蓄积待发
精外通内 擅治疔疮
发扬家传 探治乳病
善于创新 勇攀高峰
侠肝义胆 涵养高风
广育桃李 恩泽后学
著述过程 微见襟抱
江育仁 卷
门纯德 卷
邓铁涛 卷
刘渡舟 卷
尚天裕 卷
失良春 卷
李玉奇 卷
程士德 卷
《中华中医昆仑(第9集)》
尚志钧卷
生于忧患乱世飘萍
结缘本草矢志不移
十年磨难一部奇书
改革时代从医而终
淡泊简处满庭清风
本草文献研究思路与方法
临床用药与经验案例
方药应用的体会
桑榆未晚夕阳更红
本草人生传承后世
赵绍琴卷
承家学采众长根基雄厚
疗温病创新论仁心妙术
治喉癌克肾病再创奇迹
脉诊法察幽微承古创新
小药方起沉疴清灵平正
效药王勤锻炼祛病延年
担道义呼振兴净言上书
访多国著文章四海称颂
《中华中医昆仑(第10集)》
路志正卷
幼年磨砺悟性天成
跟师侍诊荷角初露
衷中参西慧眼识珍
鉴证乙脑献策血防
铁水无情包钢树功
勤于临床重视急症
崇尚东垣贵在发展
南方多湿北方亦然
组建学会继承创新
勤学不倦质疑释难
信步五洲传扬国粹
谋划大业 “非典”建言
因材施教桃李满园
方药中卷
《中华中医昆仑(第11集)》
焦树德卷
  出自农家悬壶济世
  从事教学倾囊相授
  辨证论治动变制化
  急危重症妙手回春
  首创旭痹妙治大偻
  中医治人与时俱进
  仁心仁术言传身教
  和谐家庭温馨天伦
张作舟卷
  十三步岐黄三十入北医
  师从赵炳南历练十三年
  探究皮肤病真知出灼见
  精于遣方用药擅治皮科顽症
  钻研外治法创制新乳剂
《中华中医昆仑(第12集)》
李振华卷
幼承庭训步人医林
学在于勤知在于行
温病杂症起死回生
脾胃病学卓有建树
教学授徒培育英才
养生保健独有高见
马继兴卷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自助天助机缘垂青
苦心孤诣创新学科
本草针灸双管齐下
抢救亡佚鉴识文物
药膳文献服务当今
桃李满园学无止境
王嘉麟 卷
岐黄之术薪火传
愿医痔瘘疾之人
《中华中医昆仑(第13集)》
裴学义卷
活用白虎 上承古训下启新风
偶得机缘 踏进医界深修内功
拜入孔门 十一载得言传身教
初出茅庐 小荷露角出手不凡
由泛而专 全心力克小儿顽疾
独当一面 慢郎中尤擅医急症
轻可去实 善用辛凉清利湿热
阴阳调和 辨证辨病相得益彰
治病求本 脾胃为重由中取傍
统筹兼顾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未雨绸缪 因人制宜精巧玲珑
法异无辙 医坛骁将兼善杂症
妙手回春 医术髙超精益求精
闲情逸致 为人处世淡泊致远
王宝恩卷
唐山小子不服输
一脚踏进西医门
定向起飞中西路
《中华中医昆仑(第14集)》
徐景藩卷
耳濡目染秉家传兼收并蓄再拜师
初出茅庐逢机遇北上求学续深造
博采众家学不厌言传身教育后生
衷中参西补短长融会新知贯古今
殚精竭虑研脾胃 师古不泥有创新
临床疗效是根基深入科研求发展
大医精诚多奉献淡泊明志忠职守
饮食有节贵坚持养生有道保康健
吉良晨卷
医案实录与名医之路
创新脾胃肝肾理论
养生有道延年有术
治未病——中医的至高境界
太极拳、形意拳——武功之佳境
《中华中医昆仑(第15集)》
郭维淮卷
祖传绝技有渊源神奇疗效传佳话
正骨传人德艺馨冲破祖训献秘方
创办学院传医术培养人才遍中华
继承精髓又发展辨证施治显奇效
医疗科研一齐抓保持特色搞创新
淡泊名利严律己全心全意为病人
学以致用擅读书修身养性勤练功
赫赫业绩留青史洛阳四绝有其一
柴松岩卷
青涩童年历练自强品格
苦苦求学奠定成才基石
勤奋实践积淀杏林财富
厚积薄发成就彰显学界
效如桴鼓沉疴覆杯而愈
东隅虽逝桑榆无限美好
苏荣扎布卷
家世凄苦少年坎坷
求拜名医初入杏林
渐上高楼著书育人
贯通古今面向现代
辨证施治配制名药
安度晚年老树着花
陈可冀卷
福州成长岁月
西医学习中医
临床科研在西苑医院
中西医结合事业
中医药的师承
治学与人生思考
多元模式发展中医药
中西医病证结合诊治
提倡气血辨证
“三通两补”法治疗冠心病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
冠心病及介入术后相关研究
清官医案研究
老年医学研究
李济仁卷
寒门学子怀善从仁求医道
甘当春蚕为济苍生永吐丝
术著岐黄心涵雨露春万家
学术理论为有源头活水来
继承创新精勤不倦立新说
家学门风行医济世为积善
养生保健鹤发童颜乐人生
夏桂成卷
家贫志坚苦学育才
定向妇科不懈钻研
诠释纲组创立新说
补肾调周创制方药
心肾胞宫立轴为说
关爱妇女安度“更年”
治疗未病优生为先
德技双馨著书育人
郭子光卷
童年经磨砺矢志习岐黄
广博求真谛基深筑高墙
厚积能薄发理用重临床
学术尊仲景理法善发扬
善攻疑难症术验有特长
改革旧教材开拓新学科
养生创新说与时同进步
中医现代化全神勤耕耘
巴黑玉素甫卷
从民间走来的“大医生”
痴迷于古老的维吾尔医学
五十年探寻心血管病致病病因
自成体系的异常黑胆质诊疗理论
系统整理了维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理论
骆驼蓬子治胃病有功效
支气管哮喘治疗的重大突破
挖掘丰富维药宝库
维医外治疗法的开拓者
德高望重行医为民
张学文卷
幼承庭训多勤奋志为良医奠坚基
融会古今立新意温病辨治创新说
师古不泥勤实践攻坚急症不畏险
承前启后深思辨疑难病症善攻关
振兴中医为己任呕心沥血育新人
大医精诚勇攀登医德高尚惠世人
陈介甫卷
艰辛而幸福的家庭记忆
刻苦而充实的求学历程
深邃的研究和学术思想
丰富而前沿的学术探索
从教学到学术活动
从中医研究到科研机构之寄望
广博而经世致用的涉足领域
幸福而充实的晚年

 

作者简介
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民政部批准成立的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是:组织研究攻克疑难病症,探讨研发中药及保健新产品,学术交流,专业培训,国际合作,书刊编辑,展览展示,咨询服务。

张镜源,山东海阳市人,现任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曾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等职,曾在陈毅、万里、谭震林、叶飞、张彦五位领导身边做秘书工作。离休后,立志在有生之年为中医药事业做些有益之事。在多方支持下,带领全体编审、工作人员用了三年时间,为中华近现代百年来150位著名中医药学家编撰出版了这部弘扬中医文化的大型传记丛书《中华中医昆仑》。以此献给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体魄康健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中医伟业。


昆仑,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龙脉之祖”的显赫地位。“昆仑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实质上,昆仑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早已超出它的本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套“寓意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永不衰竭;彪炳一代中医药学家的丰功伟绩、杰出贡献和不朽勋业”的以近现代中医史上一批巨擘大家的成就为素材的中医药文化巨著,以《中华中医昆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为名,体现出的是不变的昆仑,多彩的昆仑效应;不朽的中医,永远的中医丰碑。
立意于大制作
《中华中医昆仑》丛书的“大制作”,一是表现在构架上,这套繁体竖排、宣纸印刷、线装古雅、装帧精美的丛书,共15函150卷,总字数达500余万,摆在书架上有近2米长,堂堂皇皇,可谓丹楹细捔。二是表现在规模上,在几十个省、市范围内组织个体操作下的兵团会战,为150位大师写史立传,每一卷书稿的背后平均要有30~50万字资料的支持,从草成到成书要经过十遍、二十遍的修改和审读,洋洋洒洒,堪称广厦细旃。三是表现在队伍上,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有170多位,编审人员100多位,志愿者和其他人员200多位,是由500多人组成的富含智慧和力量的团队。他们都是从全国中医药界、文学界的精英中遴选出来的,年龄最轻者才20岁出头,最高者为81岁,浩浩荡荡,真乃众志成城。四是表现在难度上,入选传主有的驾鹤西去,资料缺如;有的年事已高,采访困难;有的居住遥远,联系不便。特别是一些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他们亲历、亲见、亲闻的资料大多散落。为了寻找一个证据,可能要翻遍几个省的图书馆;为了核实一个事件,有时要花费几天的工夫;为了体例的基本统一,不少稿子都会反复多次,甚至推翻重写,篇篇章章,都是心织笔耕。五是表现在投入上,这套丛书的总预算为过千万元,在政府没有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全靠动员社会力量的资助来完成。为此,组织者打爆了电话、磨破了嘴皮、跑断了双腿,先后与54位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携起互助之手,圆满实现了这一计划,风风雨雨,饱含万苦千辛。大制作离不开优秀的指挥员,这套丛书的成功不能不提起主编张镜源先生。这位年过80、任过高官而学术上与中医不沾边的的老人,却酷爱中医、自寻苦吃,率领他的团队——当代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的同事们,遵照“精心组织,严格要求,打造精品,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宗旨,同心同德,历尽磨难,历时3年,完成了这项传承国学国医的工作。
着眼于大场景
《中华中医昆仑》丛书的“大场景”,一是表现在入选传主的范围上,他们时跨百年,有的人是经朝历代的;遍及全国,不少人是走南闯北的。其专业囊括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中药等遍及临床、理论、教育、科研的各个领域。二是表现在入选传主的学术结构上,他们中既有家传嫡授的世医、名师亲授的高足,也有自学成才的方家、院校毕业的强手;既有师徒并驾、父子齐名者,也有伉俪联袂、青出于蓝者。不同的师承、不同的流派、不同的经历,形成了不同的学术特点。面对这样的群体,没有超长的镜头、超宽的银幕、超多的色调是无法表现的。三是表现在具体手法上,如何将恢弘的大场景,化解为精细的分镜头,用每卷3万字的文字表现出一位特色传主的独立世界,浓缩出不同传主的传奇人生,传递出一个时代的医家精神,展示出中医大家的独特魅力,成为这套丛书能否出彩的一个关键。衷中参西张锡纯,法古不拘,志行高洁;全科巨匠孔伯华,参透病机,出神入化;一代宗师时逸人,育人立本,时病立论;经方大师岳美中,传道解惑,屡起沉疴;革故鼎新章次公,博采众方,奇人奇药;誉满龙江韩百灵,融汇古今,学贵精专;达儒明医关幼波,辨证出奇,养生有道;沪上儒医裘沛然,立言立行,百法活人;皖中奇才尚志钧,淡泊简处,本草人生;公仆大医路志正,心系中医,情满杏林;妙手回春焦树德,创新痹证,善救危急;名噪中州李振华,育英课徒,勤行为医:崇尚岐黄陆广莘,尊生贵命,授业传道;吴中名家徐景藩,疗效为先,脾胃为本;正骨圣手郭维淮,内外兼治,术精德馨……150本传记,美轮美奂,每传都有醉人故事,每记都有夺目光华;150位人物,乃金乃玉,每人都是技压群芳,每物都是掷地有声。在有限的篇幅里,编撰者抓住传主医德医风高尚、学术造诣深厚、医疗技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学术地位崇高、科研成果丰硕、社会口碑良好的共同特点,用妙笔生花之手塑造出了一副活生生的致力于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杰出代表们的百年群雕图。
收功于大影响
《中华中医昆仑》丛书的“大影响”,一是表现在书的本身,这套丛书“开创了我国为著名中医药学家大规模撰写传记的先河,弥补了百余年来中医药学史的空白,更为中医药能够绵延不断地造福人类、在继承创新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将中华民族优秀的医学财富传承下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书是宣传老一辈中医药大师们医德医风很好的教材,是一项开创性的、抢救性的、承前启后的工作。”这是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在《中华中医昆仑》发布及赠书仪式上的一段讲话,想必它足以说明这套丛书编纂、出版的意义和影响了。二是表现于书之外,“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新唐书·魏徵传》)中医兴,国家幸;中医强,国民福。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文化体制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无一不与中医药的兴衰有密切关系,无一不需要中医药的参与和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作为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要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富国,中医人就必须要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自觉,满腔热情、用心用意地热爱和保护自己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坚定的文化自强、自立,开拓进取、积极努力地追求和进行文化的创造和重建;还要树立足够的文化自谦、自律,开放胸怀、谦诚虚心地汲取和接纳可为我所用的进步文化。
“昆仑进琪树,飞舞下瑶池。”这部医文结合,富蕴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和实用性著作的出版,是践行文化兴国、文化富国战略的可喜行动,对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医药、关注中医药、热爱中医药、推行中医药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中华中医昆仑-张学文

张学文生于一九三五年十月,陕西省汉中市人,全国著名中医内科学家。十五岁起便随父亲习医诊病。十八岁时经县统一考试,以优异成绩出师,随父悬壶乡里。一九五六年考入“汉中中医进修班”学习。一九五八年考入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陕西中医学院前身)中医师资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任教。一九五九年在南京参加“全国首届温病师资班”学习。其后历任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主任、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急症脑病协作组组长、陕西省科协常务理事、陕西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等职。一九九零年被国家两部一局确定为首批全国五百名需要继承学术经验的名老中医之一;一九九一年被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二零零八年被评为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二零零九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国医大师。张学文从医五十余年,执教四十余载。在中医急症、中医脑病、温病学、疑难病、活血化瘀等诸多研究领域均有一定的学术造诣,对“毒瘀交夹”、“水瘀交夹”、“痰瘀交夹”、“气瘀交夹”、“颅脑水瘀”等病机理论的认识颇多创新,自成体系。先后在全国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获国家、部省、厅局级科技成果奖二十余项。二零零三年六月十日已近午夜,张学文还在灯下审阅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突然门铃响了起来,寂静夜晚中铃声显得格外刺耳,来人的焦灼语气也让人大吃一惊:请张学文马上拟方抢救一个垂危女病人。原来是一位三十三岁的王姓妇女遭遇车祸后多脏器损伤,并严重感染,虽进行了脾切除,但术后仍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已经五十多天了,病情十分危重。医院请了著名西医专家会诊,病情仍不见明显好转,医生只好再报病危。正在家属悲痛失望时,有人提议去找中医看一看,但也有人说:“西医看不好,中医也没门,这时候就是神仙也不行了。”病人家属万般无奈中,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托人深夜找到了张学文。张学文听后十分着急,但因病人在西安,自己在咸阳,况且审阅的明日需要答辩的博士论文必须连夜电传北京(因时值“非典”不能赴京),深更半夜不可能亲自见到病人,于是赶紧联系到在西安该医院工作的他的研究生,嘱学生去详细了解病情、察舌按脉,学生将病人情况电话告诉老师后,张学文判断这个多脏器衰竭、严重感染的病人为热毒深入营血,仿犀角地黄汤、清营汤之义加减治之。因病人痰多,再用上牛黄蛇胆川贝滴丸。拟好方药后已是半夜2 点多了,电话告诉病人家属,让立即给药一剂,若次晨病有转机可再给二剂,可以用鼻饲和保留灌肠双管齐下的方法及时给药。这一夜,张学文没睡多长时间,心中时刻挂念着病人安危。十二日晨,病人的丈夫专程来到咸阳,一见面老远就拱手喊着:“神仙!神仙啊!”,原来病人用药三剂后,体温很快从三十九点五摄氏度逐步降到三十七点九摄氏度,眼睛能睁了,神志也逐渐在清醒。张学文说:“我不是神仙,中医是神仙”。随后张学文来到医院,见到病人面色发红,舌色紫黯,脉象弦数,并有手足震颤等肝风内动表现,就在原方中加重平肝熄风药,加服安宫牛黄丸。两天后病人病情稳定。随后诊病四次,随证加减共用十余剂。到了七月二日下午,病人家属来电告知,病人与以前判若两人,病情大为好转。病人因气管切开尚未缝合不能说话,但死而复生的她心怀感激,时常点头微笑。后来病人的丈夫告诉张教授,病人住院五十余天,花费五十余万元病情都控制不住,而中药仅仅吃了十余剂就起死回生,他说:“中医太神奇了”,而张学文坦言道,这里面西医也有很大的功劳。

 


免责申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