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刊
- 现代
- 民国
- ............................
- 古籍
- 国外收藏
- 国内保存
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
百年道学精华集成 全10辑(50册)PDF文件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7
价 格:¥ 128
售出: 件
商品详情
支付成功后自动显示下载链接 注⚠️:如未显示下载链接,请加V联系客服(右上角-联系方式) 或电邮至yishuyuan@foxmail.com,可能更快得到回复 注⚠️:电子资料,不保证任何质量及内容问题,已耗工时,售出不退,请看好再拍,附图参阅。 《百年道学精华集成》PDF电子书全10辑(50册),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7年出版。 《百年道学精华集成》分为十辑:(一)历史脉络。(二)神仙信仰。(三)人物门派。(四)大道修真。(五)思想大要。(六)经籍考古。(七)道门科技。(八)礼仪法术。(九)文艺审美。(十)道学旁通。 《历史脉络》选编的是论述道家与道教发展历史的文章。英国科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要领悟中国文化精神,必须了解中国历史;要真正了解中国历史,必须考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道家与道教的发生、发展根由、状态,认识道家与道教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本辑根据收集到的大量论文,分为两个部分,前者探讨的是道家历史;后者探讨的是道教历史。道家历史的关注点是西汉以前,道教历史的关注点是东汉以来,由此形成了相互衔接的两个模块。 《神仙信仰》选编的是论述道家与道教在神仙理念、神明谱系的文章。如果说大道修真体现了道家与道教关注生命的基本精神,那么神仙信仰则意味着道家与道教树立起生命理想目标和延年益寿的榜样。本项目选编的论文既有对神仙信仰的一般性探讨,也有对具体的神仙典型之由来、社会影响的探讨,既有对三清、四御等道教尊神的论述,也有关于妈祖、关帝、财神、土地神、灶神等民间道教俗神的考察,涉及了中国社会神仙信仰的各个层面。 《人物门派》选编的是论述道家与道教人物的文章。所谓“人物”是指在道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那些具有重要建树或者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独特作用的杰出者,诸如某一部经典的创作者、某个事件的主导者、某项思想的创建者等等;所谓“门派”既包括道家不同阶段的思想流派,例如先秦时期的老庄学、秦汉时期的黄老学派等,也包括东汉以来的道教组织,例如五斗米道、太平道、上清派、灵宝派、全真道、正一道等。《人物门派》与《历史脉络》既存在密切关系,也各有相对独立性。《历史脉络》选编的文章侧重于发展线索的贯通;《人物门派》选入的文章之研究对象则比较具体,属于个案研究。 《大道修真》选编的是论述道家与道教在传统医学养生理论与实践的文章,涉及内容包括大道修真的文化渊源、发展轨迹、哲学思考、基本原则、重要理念,大道修真与中医学的关联性、道家道教的心理调适智慧,大道修真思想的历史影响及其现代价值、道家道教经典及人物的医学养生思想以及各种具体的养生技术,诸如内外丹与服食、导引、行气、存思、辟谷、房中术等 《思想大要》选编的是论述道家与道教基本思想的文章。道家之所以成为道家就在于它建立了与其他学派不同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的核心精神就在一个“道”字,因“道”而成家,因“道”而产生长久而深远的社会历史作用。同样道理,道教之所以为道教,就在于它在继承和发挥道家学说基础上树立了以“大道”为基础的信仰传统。正因为道家与道教的思想体系统一在“大道”基础上,我们将之贯通起来,从生命理论、哲学思考、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等各个层面展示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探究道学思想的面貌,力图让读者更好地掌握道家与道教在思想上的密切传承关系,同时了解各自的思想侧重点。 《经籍考古》选编的是论述道家与道教经典以及考古资料的文章。经籍,也就是文献典籍。经过了长期的历史发展,道家与道教积累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典籍,探讨其思想内容的文章已经分别选入到其他各辑中。本辑收入的是侧重从文献学角度进行考察的文章,主要探讨道家与道教经籍的文献学价值、某个时期道家与道教经典的建构、某一部经典的发生时代、年代、作者等。此外,本辑也选入多年来学者们有关道学考古的论文,例如地下发掘的道家文献分析,道教令牌、神像、书契的考证等等 《道门科技》选编的是论述道家与道教的科学技术成就方面的文章。基于重道贵生的基本理念,道家与道教都注重对宇宙天体等自然现象的观察,积极探索生命奥秘,思考人与天地的关系,从而在古代生命科学、古代化学、药物学、本草学、农学、数学、天文历法等不同领域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道家与道教的科学技术贡献不仅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流传海外,对世界科技文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其中的火药、指南针都出自道家、道教,至于活版印刷、纸张的发明都与道家、道教的经书传播需要有间接的关系。可见,这方面的成就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本辑选编旨在展现道学对中国乃至世界科技文明的积极贡献与作用。 《礼仪法术》选编的是论述道家与道教关于仪式典礼、生活仪轨以及法术方面的文章。大量的文献史料表明,道家的思想体系本来就与上古时期的祭祀文化存在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道家的基本理论乃是对传统祭祀文化的升华,《老子》《庄子》等先秦道家典籍都论及祭祀的精神、祭祀的礼仪问题。道教产生之后,通过吸纳上古礼仪的诸多因素,逐步建立了以“斋醮”为主体的礼仪系统,其中包括祭祷神明的各种科仪以及生命礼俗,可谓洋洋大观。在礼仪形成与逐步完善过程中,道门法术也日益兴盛起来。所谓“法术”,系人类运用空间物质能量转化方式而变换、再现于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技术。就发端而论,法术缘起于上古巫术。世界各地都有巫术流传,而古代中国堪称巫术大国,《山海经》等古籍多有巫术记载。道教继承和改造了上古巫术,形成了以修道、传道为特色的法术系统,诸如“禹步”“画符”“念咒”等都属于法术范围。在道教活动中,仪式典礼与法术往往相互交融,构成了混合的文化形态,所以本辑将礼仪与法术的论述汇编为一辑。道教礼仪反映了道门中人宗教典礼以及日常生活的伦理道德精神,探讨道教礼仪,可以发掘出有益于当今人类精神生活的文化成份。至于道教法术,虽然在外在形态上显得神秘,但在深层次里却蕴含着心理学、信息学等方面的内容,也值得认真考察。 《文艺审美》选编的是论述道家与道教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文章。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列子、庄子等道家大师便以韵文、散文等形式来表述大道旨趣。东汉以来,道门中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修道感受,也为了弘道,采用诗、词、曲、赋、小说、戏剧等不同文学体裁,撰写了大量的作品,此类作品见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藏外道书》等大型丛书之中;此外,许多文人学士也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道教活动,叙说崇道感悟等等。此类作品表现了古代道人与文人的艺术审美情趣。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此类作品多有论述。本辑精选这方面的代表作,读者从中可以体悟中华道学的巨大艺术魅力。 《道学旁通》选编的是论述道学与中国文化各个层面相互关系的文章。道家与道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仅建构了自身庞大的思想文化体系,而且渗透于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之中,中国社会可以说浸透了道学的思想文化乳汁。因此,揭示道学与中华文化各个层面的关系,阐发道学在中国社会中的独特作用,这些课题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经过了近百年的耕耘,硕果累累,颇为可观。本辑选择学者们探讨道学与诸子百家关系、道学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慈善等方面问题的论述,以反映道学的多方位、多角度之影响。 《百年道学精华集成》书目: 百年道学精华集成 第一辑 历史脉络 六卷 《百年道学精华集成》出版说明: 20世纪以来,一谈起“道学”,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新儒家思想理论。这种认定当然有其理由,因为唐代儒家学者柳宗元于《送从弟谋归江陵序》中即以“道学”来指称儒门之理,谓圣人之道学焉,而必至谋之业良矣”①。稍后的李翱也说:“吾之道学,孔子者也。”②到了宋代,“道学”名称在儒家学者文集中就很常见了。无论是北宋时期的周敦颐、穆修、张载、程颐、程颢、柳开、胡宿、范仲淹、陈襄、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游酢、杨石、李纲、胡宏、胡寅,还是南宋时期的廖刚、林光朝、朱熹、周必大、李石、吕祖谦、陈傅良、王十朋、楼钥、彭龟年、杨简、杨万里,都在自己的经学论著或诗文中使用“道学”名称。鉴于此,元代脱脱在编纂《宋史》时即专门立了《道学传》,他将二程、朱熹等侧重于道德伦理论述的儒家人物包罗其中。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与朱熹同姓,特别推崇朱子之学。由此衍生开来,程朱理学遂成为官学,被当作科举考试的主体内容,成为文人士子跻身仕途的“敲门砖”。由于皇朝的大力推行,理学勃兴,故而“道学”之名也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与此同时,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因其建立学说的经典依据与程朱理学基本相同,也被作为理学的一个分支。这些新儒家代表人物,极力宣传道德仁义学说,因而被称为“道学家”。 本来,在儒家阵营里,“道学”是非常严肃的学术概念。与此相对应,“道学家”也应该是一个颇为光荣的称号。不过,历史往往嘲弄人。当一批新儒家学者相继标榜“道学”的时候,关于“假道学”的批评也随之而起。例如明代弘治、嘉靖年间袁裹所撰《世纬》卷下即称:“假道学之美名,以济其饕餮穷奇之欲;剿圣贤之格言,以文其肤浅缪悠之说。”这里的“假道学”虽然还不具备“假的道学”之涵义,而是说有人假借“道学”来满足贪欲,装扮自己浅薄、虚妄不实的谬论,但却表明“道学”因为被盗用、滥用而失真。稍晚于袁裹的顾允成在《小辨斋偶存》卷三中以颇为叹惜的口吻说:“孔子之局变而为假道学,实人心淑慝之关,世道升降之界也。”顾允成这句话无疑是针对宋明理学讲的,顾允成所谓“人心淑慝”就是人心善恶,而“世道升降”则指人间社会的兴衰起落。在他看来,孔子的学说是真道学,但到了程朱理学,孔子的学说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之衍生出来的程朱理学等新儒学已经沦为“假道学”了。类似的批评,在李贽那里表现得更为激烈。他在《初谭集》卷二十辑录了时人讽刺“假道学”的一些故事,并且加以点评,指出:“道学,其名也。故世之好名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能起名也。无用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济用也。欺天罔人者必讲道学,以道学之足以售其欺罔之谋也。”在李贽看来,宣扬宋明理学的道学家们虽然把孔子之名及其学说挂在嘴上,但他们讲的道学完全是欺世盗名,所以是“假道学”。 既然宋明理学被当作“假道学”,那么“真道学”是什么呢?李贽认为,惟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理论,才是真道学。他说:“自然之性,乃是自然真道学也,岂讲道学者所能学乎?”①照此看来,“真道学”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自然”二字,它意味着没有伪装、没有欺诈,一切出于本真,故而是“真道学”。这种“真道学”是那些为了图谋名利而把“道学”挂在嘴上的人所无法学习的。李贽之后,清代许多著名的儒家学者一方面继续批评以程、朱为代表的宋明理学为“假道学”,另一方面则明确指出“道学”实为道家之学。例如毛奇龄就说:“惟道家者流,自《鬻子》《老子》而下,凡书七十八部,合三百二十五卷。虽传布在世,而官不立学,不能群萃州处,朝夕肄业,以成其学事。只私相授受,以阴行其教,谓之‘道学’。道学者,虽曰‘以道为学’,实道家之学也。”②毛奇龄是基于揭露程朱理学背离孔孟立场的目的来介绍道家经典文献的,在他心目中,“道学”本来就是道家之学。这种看法得到了惠栋、钱大昕等人的赞同。他们都承认,“道学”本来是道家的术语,《宋史》以《道学传》来介绍儒家人物是不妥的,因此《明史》也不应该设什么《道学传》。 明清两代,众多儒家学者尖锐批评宋明理学,虽然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但其诸多论述却让“道学”名称回归于道家传统,这种情况的发生绝非偶然。早在魏晋时期,学者们在叙说玄学渊源的时候就使用了“道学”的概念。《晋书》卷五十五《夏侯湛传》谓:“夫道学之贵游,闾邑之搢绅,皆高门之子,世臣之胤。”意思是讲,道学中的显贵者,乡里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都是名门望族的子弟。这里的“道学”既指“玄学”,也指精通玄学的名士。考其渊源,玄学可上溯于黄帝轩辕氏;换一句话来说,“玄学”乃是以黄帝、老子思想为旨归,所以也可以归入“道学”范围。这种思想文化传统,在《隋书》卷三十四《经籍志》中有明确的论述:“自黄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隋书·经籍志》这段论述表明,以老子思想为特色的道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从黄帝开始,授受不绝,颇为久远。此等道学虽然不像儒家那样通过官方来确立师说,但也代有传人。汉朝开始,由于曹参的推荐,能够讲授黄老之学的盖公得到汉文帝的尊崇,从此以后,传播道学的人越来越多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思想潮流。《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二》著录了《道学传》二十卷,而列于《道学传》前后的则是《列仙传》《清虚真人裴君内传》《正一真人三天法师张君内传》《宣验记》《应验记》《冥祥记》《感应传》等,可以看出,《隋书》编撰者是把道学与仙学、灵应、志怪看作一个大类来编排书目索引的。尽管这个分类不一定十分合理,但却反映了在宋代理学家将自己的学问称作“道学”之前,道家与道教早已使用“道学”这个名称作为其理论学说的总括,其著名人士则被列入了《道学传》之中。 事实证明,“道学”虽然曾经被用于指称宋明理学,但在隋唐以前,这个概念则主要是在道家学派与道教中流行。基于尊重历史的考虑,我们并不反对人们继续以“道学”指称宋明理学,因为那是学术自由,但也必须明确本项目关于“道学”的确切涵义。我们所说的“道学”不是曾经被讥讽为“假道学”的宋明理学,而是以黄帝、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与道教之学。“道学”为什么可以涵括道家与道教呢?这是因为道家与道教既有各自的一些特质,也有共同的理论基石与经典,成为联系密切的文化系统。 众所周知,先秦时期尚未出现“道家”名称,最早使用“道家”名称的是汉代的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以极为洗练的言辞对道家思想及其社会作用作了评述。同时代的刘向、刘歆、班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著录了大批上古道家文献。根据前人的诸多论述,可知“道家”也就是以“道”为思想基石的文化学术流派。换一句话说,道家的思想文化体系乃是围绕“道”的精神而建构起来的。 道家起源于何时,向来有不同看法。20世纪以来,大部分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在介绍道家时都从老子开始。但如果稽考早期历史文献,就会看到,古代学者心目中的道家远在老子之前就存在。例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罗列的三十七种道家之言就包括了《老子》以前的许多著述。他在著录《伊尹》五十一篇后注曰“汤相”;于《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后注曰“吕望为周师”;于《辛甲》二十九篇后注曰“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于《鬻子》二十二篇后注曰“名熊,为周师,文王以下问焉”。班固虽然没有说明道家肇始于何时,但著录的道家典籍年代则可以远溯于商汤时期。至于道家学派对自身历史的陈述则更早,像《庄子》《列子》都推崇伏羲氏、黄帝轩辕氏。 通过稽考众多历史文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看法:道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孕育、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根据《庄子》《列子》以及秦汉以来大量道家文献的叙述,道家孕育期当远溯于混沌“食母”的神话年代。经过数千年之后,伏羲氏出而画八卦,奠定了人文基础,也标志着道家的孕育。伏羲氏之后,再经过两、三千年的发展,到了黄帝时代,这就是道家的“肇端期”。 黄帝之后,“古之道术”传扬。从尧、舜到商周历代之中,传其术者有许由、夏禹、皋陶、彭祖、商汤、姜尚、管仲、孙叔敖等等。这些人士或者为隐士,或者为将相,或者为帝王,但都属于“闻其风而悦之”①的人物,即道家学派的先驱。他们的思想主张经过春秋时期老子的概括、提升,形成了第一部系统的理论著作《老子》。老子的弟子尹喜、文子、庚桑楚、杨朱等阐扬其学,其后则有列子、老莱子、接舆、范蠡、庄子、鹖冠子、环渊等相继阐发大道,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的“道学”之作。除了以作者名为书名之外,还有如《黄帝四经》这样的托古述道名著,体现了道家学派的阵营化和理论成熟。正是有如此众多的人物和著述,我们将尧舜至战国末期作为道家的“成型期”。在这个期间,《老子》与《黄帝四经》是道家最具标志性的成果。 秦汉开始,道家进入了“发展期”。西汉代秦而立,朝代轮替结束了人们的动荡混乱生活。这时候的社会呼吁新的理论形态,陆贾、刘安等道家学者以老子思想为旨归,并且整合儒、法、农、阴阳、墨等诸家理论,道家遂以新的姿态,在汉初社会转型中担当着思想指导的重任,时有张良、萧何、曹参等,高举黄老道学旗帜,倡导自然无为、与民休息的治国方略,得到皇帝的采纳并能够推行,于是有了“文景之治”的美好社会局面。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政纲,并未能阻止道家思想文化的流行。这时候的道家尽管失去了官方的政治舞台,但却在民间勃兴,其代表性的著述是《老子河上公章句》与严遵的《道德经指归》。 东汉之末,自然灾害不断,社会矛盾加剧,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五斗米道首领张陵尊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五千文教授门徒。敦煌遗书中有《老子想尔注》,相传由张陵草创,后经其孙张鲁润饰修订,遂在道门广为流传。汉末之时,尚有太平道首领张角兄弟尊崇黄老之学,播衍《太平清领书》。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的兴起,标志着道家学术的宗教化和道教组织的正式诞生。此后千余年,道教组织逐步发展壮大,不仅在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而且流传海外,成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宗教信仰。 作为宗教,道教具备了这么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确立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理想目标。与基督教、佛教等宗教不同,道教不是把目标朝向来世或者彼岸世界,而是注重今生的价值。基于现实观察,道教一方面承认死亡的存在,另一方面则认为通过特殊修炼方法,可以延年益寿,甚至超越生死,最终成为神仙。道教领袖人物广泛搜罗历史上流行的各种神仙故事,编纂《神仙传》《洞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故事集或者传记集,为道教信仰者提供了理想典型,树立了人生目标。第二,道教建立了一系列教派组织。东汉末年有五斗米道的“二十四治”、太平道的“三十六方”等组织形式;魏晋以来,更有上清派、灵宝派、楼观派、神霄派、清微派、净明道、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正一道等诸多道派的分衍、组合。道教组织机构的建立、道派的形成与发展,使得神仙信仰的传播不仅具有了机构保障,而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从而可以代代相续。第三,创造了自己的经典文献。随着道教组织的发展,道教经典也不断增加。除了采纳《老子》《庄子》等先秦道家典籍之外,道门中人还在修行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撰著了众多经典,并且加以注疏、发挥。历史上,曾经多次搜罗、编纂道经,形成了《三洞琼纲》《大宋天宫宝藏》《玄都道藏》《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等大型道教丛书。这些丛书的编纂,标志着道教文化的不断积累,也意味着道教思想建设不断走向新阶段。第四,建立了独特的宗教礼仪。由于信仰的推动和宗教精神生活的需要,深蕴道教思想内涵的宗教礼仪也随之建立和不断完善。道教礼仪以斋醮为主体,以民生需求为日用,以礼神传信为本色,辅之以音乐、诗词,通过说唱、禹步等音像符号来传递信息,沟通人神,从而传达了道教的基本精神,丰富了宗教生活,扩大了自己的社会影响。第五,具备了独具特色的医学养生理论与修身健体的操作技术。基于延年益寿、长生成仙的理想追求,道教必然会探索生命奥秘和疾病发生的原因,寻找修复生命机体的途径和方法。于是,道教就与传统医学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信仰医疗和养生实践。其中包括符咒疗法、仪式疗法、礼神疗法、诵经疗法等,涉及经络学、本草学、脏象学、诊断学等诸多领域,也包括导引、行气、坐忘、心斋、胎息、三五飞步等精气神调理技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五个方面表明,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东汉以来的道教与东汉以前的道家学派具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必须指出,道教与道家之间并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第一,道教信仰的核心—“道”即是在道家学派论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教之所以为道教,是以“道”为信仰的基石、核心。道教虽然建立了庞大的神仙体系,属于有神论的思想传统,但其神仙都以“道”为本根,无论三清还是四御,无论天神还是地祇,也无论先天上真,还是后天累积阴功而成的人仙,都离不开“道”,都是因为“道”才得以存在,才彰显出无穷的魅力。这个“道”早在先秦道家经典《老子》《列子》《庄子》那里就有许多论述。道教产生之后,全面继承了“道”的学说,其信仰者通过修炼感悟,进一步彰显了“道”的根本性、整全性、化生性、规律性。第二,道教承袭了道家以黄帝为大宗的思想传统。如果从渊源上看,道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神话时代,但就其肇端而论则以黄帝为标志,这一点在先秦以及西汉时期的道家著述中是反复阐发的。素有道家立场的史学家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对此早有认识,所以《史记》的五帝本纪从黄帝开始,体现了道家文化的一贯传统。后来,道教也高举黄帝旗帜,一方面在各种神仙传记之中确立了黄帝在人仙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创作了许许多多以黄帝冠名的经典文献。这种情况大量存在于《正统道藏》之中,例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黄帝太一八门入式诀》《广黄帝本行纪》《黄帝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金匮玉衡经》等等。这说明,黄帝在道教中不仅具有伟大的号召力,而且成为道法的象征。第三,道教发扬了道家观天察地的开阔视野与“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在诸子百家中,道家是最关注自然的。从老子《道德经》到《庄子》,从《黄帝四经》到《淮南子》,我们都可以看到关于天地宇宙的诸多论述,例如《淮南子·原道训》开篇就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这虽然是在论道,但却表现了非常广阔的视野。基于这种广阔的视野,道家形成了“观天道,推人事”的认识方法,把人作为宇宙整体中的一种组成因素,按照“天人合一”的思路来为人类定位,批评那种将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错误做法。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深深影响了道教,并且成为道教的基本思维方式,贯穿于道教思想文化体系之中。一方面,道教把天体宇宙视如人体之生命;另一方面,道教把人体看作一个小宇宙,以宇宙间的日月星辰来比拟人体五脏六腑等脏器。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周易参同契》中就已有体现,后来的“三洞四辅十二类”众多经典也都或明或暗地贯彻了这种思维方式。第四,道教发挥了道家以道德为准绳的宏观伦理精神。所谓“伦理”,本来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道家则将伦理推广到整个宇宙中的事物关系。在道家看来,人类不仅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诸如父子关系、君臣关系、朋友关系,而且必须处理好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在这种宏观视野下,道家以“道德”二字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精神。道家所谓的“道德”并非狭隘的调整社会关系的原则,而是从生生不息的宏观宇宙中概括出来的万物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定理。老子《道德经》说:“道生之,德畜之。”在道家看来,“道”化生万物,“德”滋润万物,使万物成长,使万物发育,使万物成熟,使万物结果,养育万物,保护万物。这长养与荫护的大恩,“道”从来不据为己有。道帮助了万物却不自恃有功,虽然为万物之主,但不以主宰自居,这就是极其深远玄妙的“德”。它意味着自然、奉献、谦卑、宽容、帮助,这些品质成为后来道教修行者遵循的“大乘伦理”。道门中人一方面讲究个体的性命修养,另一方面倡导修行者个人对社会乃至宇宙的责任,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返朴归真,济世利物”作为生活指导原则,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些基本理论可以看出,道教之学乃是对道家之学的继承、发展,彼此构成了以“道”为本根,以生命完善为理想的大道文化学。正是鉴于此等情况,我们以“道学”统括道家与道教的文化传统。 免责申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