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书苑官网
分类导航 / Navigation
文史类 >>
历史百家 [266]
文学文化 [1107]
诸子百家 [21]
名人文集 [167]
四库全书 [7]
敦煌文献 [27]
诗词戏曲 [105]
笔记小说 [56]
琴棋茶花 [12]
家谱族谱 [11]
社科综合 [41]
百科全书 [9]
哲学宗教 >>
佛教 [120]
道教 [38]
玄易堪舆 [59]
哲学 [47]
书画钻刻 >>
绘画艺术 [100]
书法篆刻 [37]
石窟雕刻 [5]
收藏鉴赏 [124]
建筑装饰 [31]
工艺美术 [38]
其它综合 [2]
医学类 >>
中医书籍 [556]
西医书籍 [4]
报刊杂志 >>
现代 [10]
民国 [55]
古籍善本 >>
国外收藏 [12]
国内保存 [20]
地理方志 >>
地理方志 [19]
金石考古 >>
墓志壁画 [53]
文献刊物 [265]
《朱英诞集》全10册 PDF文件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
价      格:¥ 24
今日浏览量:
储存地址 容量大小 文件格式 SSID
百度网盘 765M PDF Z0548
 
支付方式:    
商品详情

支付成功后自动显示下载链接

注⚠️:如未显示下载链接,请加V联系客服(右上角-联系方式)

或电邮至yishuyuan@foxmail.com,可能更快得到回复

注⚠️:电子资料,不保证任何质量及内容问题,已耗工时,售出不退,请看好再拍,附图参阅。1副本.jpg

2副本.jpg



朱英诞集》PDF电子书全10册,由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年出版。


朱英诞(1913一1983),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优秀诗人。30年代、40年代活跃于北京现代诗坛,1935年出版新诗集《无题之秋》。从1939年至1945年在北京大学任教,主讲新诗与写作。朱英诞从1928年至1983年,坚持诗歌创作50余年,共留下新诗3000多首,现代旧体诗1300余首,并著有大量关于诗歌的序跋、随笔等。《朱英诞集》收集整理了诗人生前公开发表或未发表的、能够收集到的全部诗歌作品与其他著述。现将编辑体例说明如下:

本集按照现代诗歌、现代旧体诗、散文(包括序跋、随笔等)、学术研究(包括古代诗人评传、古代诗歌研究)及其他(包括诗剧、诗歌翻译、京剧、诗人年谱等),共分为十卷。

诗歌卷与散文卷基本按照作者生前自行编辑的诗集、文集时间顺序编排;没有编辑、命名的作品按照写作年代编排;其他卷按照文类编排。

收录作品尽量保持作者原稿,少数修改后公开出版或者发表的作品,对照原稿做了编者说明。对繁体字统一改为简体字。少数标点符号或文字做了订正。

诗集和散文集中同名的作品,我们在目录处统一用作品首句作为副题(用括弧标示),以示区别。

本集在收集作品与编校过程中,参考了在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公开出版的部分朱英诞著述,特此说明,并致谢忱!



书目:

朱英诞集  第1~5册    现代诗卷

朱英诞集  第6~7册    现代旧体诗卷    

朱英诞集  第8~9册    散文卷

朱英诞集  第10册      学术卷及其他



《朱英诞集》出版说明:

朱英诞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优秀诗人,较长时期,少有文学史对他作出评介。①1987年钱理群等人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里,开始关注朱英诞,但是他们对朱英诞也只是略有述介(也没有涉及诗人当代创作)。十年后,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陈均整理的冯文炳、朱英诞《新诗讲稿》,朱英诞逐渐开始受到学界与诗坛关注。②这位现代诗坛的“隐逸者”,虽然长期被遗忘,但是他执着的创作热情与新诗创作实绩不得不令人惊叹。朱英诞被忽略的历史原因主要与朱英诞在沦陷时期的北京大学任职有关。1937年北京沦陷后,北京大学南迁昆明,1939年北京大学复校,朱英诞被北京大学中文系聘为助教,1940年聘为讲师,兼任北京大学文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日伪时期的北京大学,朱英诞没有担任任何伪职,也未参加任何日伪政权组织活动。1945年国民党文联主席张道藩帖请朱英诞参加文联被他拒绝,旋即赴东北任教(陈萃芬:《朱英诞生平与创作(1913一1983)》)。


谢冕主编《中国新诗总系》(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总共选取朱英诞新诗25首,其中,30年代、40年代、70年代卷均选有朱英诞诗作,数量排名列第3,位列艾青、穆旦之后。


我们受朱英诞家属的委托,从2011年开始,整理朱英诞遗作。经过近七年时间,《朱英诞集》整理完成,共分为10卷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集子并没有将朱英诞全部创作收录齐全,其原因,一是30、40年代朱英诞公开发表的作品仍有待继续发现。二是未发表的部分手稿未能保存下来,少量手稿由于年代较久,辨识困难。朱英诞一生的创作与研究,基本上是以诗歌为中心的,除诗歌创作外,他的散文,基本上是谈诗论诗的序跋、随笔等:他的学术研究,是关于古代诗人、诗歌的研究;他的翻译都是外国的诗歌与诗论。正如诗人所言:“诗,点缀了我的一生,生命的四季。”


自1928年朱英诞发表第一首新诗《街灯》(一名《雪中跋涉》)起,至1983年病逝前写下《扫雪》《飞花》,朱英诞总计创作了三千余首新诗,自订新诗集《小园集》《深巷集》《夜窗集》计二十余种。从1958年到1983年的25年间,创作现代旧体诗作1300余首,共计十余册。①此外,著有谈诗论诗的序跋、随笔、散文千余篇,研究古代诗人的学术论著数种,另外,作有现代诗剧、京剧剧本、外国诗歌翻译作品等。朱英诞曾表白:“诗,夹着田野的气息,如春云而夏雨,秋风而冬雪,点缀了我的一生,生命的四季。”②作为京派文人圈中的代表性诗人,在大动荡的20世纪,朱英诞一生笔耕不辍,执着于“寻求真诗”,静心沉默地以诗歌作为自己人生的存在方式,与诗歌为伴50余年,在他精心耕耘的诗歌田园里为我们留下了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与沉甸甸的艺术果实,为现代诗坛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风景。


朱英诞(1913一1983),原名朱仁健,字岂梦,号英诞,40岁后常用笔名朱青榆,其他笔名有朱石笺、朱芳济、朱百药、庄损衣、方济、傑西等。祖籍江西婺源,寄籍江苏如皋,系朱熹后裔。曾祖父曾宦游江南,任过江西知府、道台,在武昌城置家园,建藏书楼。诗人曾自述:“我们家是一个败落了的‘书香门第’,门第是败落了,我的书香是永存的。”①朱英诞1913年生于天津,沉默多思的朱英诞,中学时代即开始新诗创作,朱英诞于1932年来到北京,进入北平民国学院,成为诗人林庚的学生。后经林庚介绍,结识废名与周作人。废名欣赏朱英诞的诗才,称他的诗为新诗当中的“南宋的词”②。30年代的诗坛上,朱英诞非常活跃,常在《星火》《新诗》等杂志上发表文章与诗歌,1935年底,由林庚作序推荐,开明书店出版了朱英诞诗集《无题之秋》。1936年预备出版的《小园集》(由废名先生作序),因卢沟桥事变,未能正式刊行。北平沦陷后,1939年在北京大学文学院任教,自编讲义,主讲“诗与散文”③,并编选《中国现代诗二十年集(1917一1937)》(又名《新绿集》,未出版)。40年代朱英诞常在《中国文艺》《风雨谈》《文学集刊》《北大文艺》等刊物上发表诗作。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冀东、北京一带任教。50年代未借调到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馆工作,并开始现代旧体诗创作(同时,也坚持不断写有新诗)。50年代开始,朱英诞不再公开发表诗作。在《梅花依旧一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的自传》中他写道:“世事如流水逝去,我一直在后园里掘一口井”,表现出甘愿自处文坛边缘的清醒与执着④。晚年的朱英诞带病继续诗歌创作与诗集整理工作,1983年12月27日晚,因心脏病突发,这位一生执着于新诗创作与研究的诗坛“隐者”,带着与时代错位的遗憾去世。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朱英诞关于新诗有自己独特的诗学主张,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始终秉持着自己对诗之理想的追寻。


新鲜真实是朱英诞诗的本色,也是朱英诞倡导的“真诗”的主要内涵。首先,他认为新诗是即兴的,注重把握当下。诗人因为对当下的生活有了鲜活生动的感受才写诗,诗人在随兴所至的情境下创作富有新鲜诗情的诗作。“每一首诗与另一首诗不同正如人事之在明日与今日不同是一样,首首诗的内容与形式虽相似而不相同,这才是真正的自由诗的风格,也就是今日新的诗与已往任何别一方面不同的诗的性德。”①新诗追求诗情的充沛与鲜活,不可像旧诗一样在形式的刻意雕琢中损害诗的内在的新鲜真实的本色。其次,新鲜真实的真诗是自我体验与普遍人生经验的融汇。诗人认为,传统旧诗较普遍缺乏“我”的存在,即便有,也常常局限在“诗人胸中的一块小天地”;新诗之为新,它还具备旧诗没有的广阔视野与自信气度,由一己之我,表现他人,“诗人个人独到的经验,同时人人能得其传达”:②其三,新诗之新,还在于它适宜于表现广泛的新内容,它应该蕴含独立于旧诗及其形式之外的情感体验与诗歌精神。他认为:“新诗应该是在形式上是简单完全,在内容上是别有天地,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容许。诗本身不是一个小天地”③。新诗向外涵盖宇宙万象,向内烛照幽微的内心世界。


在动荡的20世纪,诗人从时代的风暴中抽离,远离广场与中心,将日常生活作为诗意栖居之地,细细咀嚼着“大时代的小人物”的人生况味。沉默多思的诗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新鲜的感受与思想的闪光,他说:“我喜欢在夏日昼长时耽于寂寞地写着,似乎得以同时享有‘清吟杂梦寐’的景光。我没有午梦的需求,却常时在人们遗弃的白日里,独自一人跑到园林中做我的白日梦。”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既写山居白日的清幽宁静:“暗香在有无之间打湿了我,/如沾衣的密雨,如李花初开”,“听山果一颗颗地落满地上,/它们仍有着青色的璀璨的背景吗?”(《山居》)也写都市夏日的斑驳夜色:“蜜金的梦寐是家家的/每一座美丽的小窗前”,“楼头一个个灯光熄灭了/七月的繁星热闹得如一场夜宴”(《夜景》);既写寻访友人不遇的寂寞与自慰:“小河里没有流水如云,枯树是静观逝水的老人”,“当我隔了玻璃窗探视时,/那些旧家具是一些安静的伴侣”(《访废名不遇》);也抒发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追思:“当风吹着草叶的时候/我想往访您,/母亲。我想抓住您的衣襟,依旧/像儿时”(母亲29岁去世,诗人7岁),“您永远是那么的年轻/我如何能够衰老”(《怀念母亲》)。书斋里的灯昏镜晓,深巷中的踽踽独行,雨天房间里的早灯,枕上初醒时恍惚间的月光,梦境、病中、老屋、柴扉,蓝色的勿忘我,儿时的浪花船等,日常生活本身所具有的丰富与驳杂,成了朱英诞诗歌创作生生不息的源泉:人生的诸般况味,在朱英诞的构筑下诗意十足。我们在他的日常书写中,不仅能触摸到日常生活中幽深的情趣,更能感受到诗人独特新鲜的诗情与触动心灵的某一些共同的人生体验。这种日常新鲜诗情与真实体验,正是他寻求的真诗,最能体现朱英诞诗歌的本色之美。


知性的诗思是朱英诞诗歌的鲜明特色。朱英诞的诗歌大都呈现出内敛、节制的特征,在诗思建构方式上,讲究知性诗化,极力避免感情的发泄而追求智慧的诗意凝聚。朱英诞性格内向含蓄,林庚曾用“沉默的冥想者”来形容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朱英诞认为,“也许诗本质上是智慧的”,曾表示“我并不以为诗不容许抒情,但我要说我们的时代所经历大概和以往有所不同了,诗仿佛本质上是需要智慧的支柱”。①他主张诗思的旨意深远,诗“不可意太俗,或太熟。诗通不了俗,也用不着通俗,通俗自有其正路,诗却必须是较深远”②。朱英诞知性诗化主张显然是接受了以艾略特为代表的后期象征主义诗学的影响,但是他有自己的认识:诗歌的知性是因诗情而存在的,“由哲学走向文学是一条正道,由文学向哲学走乃是逆行的船”③。好诗、纯诗是诗情的圆满中蕴含深刻的哲思,将沉思融入诗情之中。他认为诗思是一个理性与感性汇合的思索过程,他批评新月派部分创作的失败,是由于诗人的热情盖过了冷静思考,情感过于冲动会损于诗思的酝酿与完整的表达。④朱英诞的新诗有一种冷静从容的精神气质,很少直抒胸臆或铺陈描写,较多的是一种以传统意象为依托的寄兴表达,借象征性意象表现智性体验或诗性感悟。如写儿时大海边放舟:“大海水曾经做你的摇篮,/你的海却在一朵浪花间。/青天下没有鸟而有鱼,/而鱼都落入梦似的天空上;/别苦闷,孩子,你的小船是/马儿在三月的江南。”(《浪花船》)大海与蓝天交相辉映,天空中的鱼,大海里的鸟,迷离错落,大海是摇篮,浪花似大海,以儿童的视角与奇异想象,在象征性的幻象世界中表达一种天地宇宙间个体生命的自由畅想,诗人在传统的意象中寄寓新鲜独特的个人体验,诗歌呈现出独特的智性之美。 

免责申明:
1.本站不生产任何资料,不拥有此类资源的版权! 2.本站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非法转载,盗版再版等行为的发生不具备充分监控能力.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若某资影响到您的版权,请版权拥有者出示充分版权证明材料时,本站负有移除该资源的义务! 3.本站在满足前款条件下采取移除等相应措施后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如果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 我们将尽快处理! 4.本站服务资源不定时更新,展示极为有限,如果需要更多资源的代找服务,请联系客服!本站暂未提供交易接口,如需更多资源代找及交易服务,请咨询客服! 5.关于所收取的费用与其对应资源价值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为站点运行消耗及各项服务的综合费用! 6.本站展示资源及代找资源的内容与本人无关,尤其其中堪舆地理易学中医等相关资源,所有资源内容仅供参考,本站不负有任何责任! 7.仅供学习和交流优质文化服务,便利大众,以上,请知晓!